ICS 65.020.01 CCS B15 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2354—2021 大沙鼠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gerbils 2021-09-08 发布 2021-10-08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2354—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 治检疫总站、阿拉善左旗林业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阿拉善右旗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 额济纳旗林业工作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胜国、程业森、胡晨阳、张静、李琳、李玉春、徐建华、赵戍平、王长命、 王霞、彭磊、新民、陈超、郝淑香、白艳、李晶、李庆恩、杨芹、许静、赵晨光、马扎雅泰、杨静、常 培秀。 I DB15/T 2354—2021 大沙鼠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大沙鼠的监测调查、发生(危害)等级划分、防治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 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大沙鼠的调查和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2475 农药贮存、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LY/T 2011 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LY/T 3027 沙鼠防治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 Lichtenstein 为啮齿目仓鼠科沙鼠亚科大沙鼠属动物。 注: 形态特征、生活特性及分布参见附录A。 3.2 鼠密度 the rat density 单位面积鼠类数量。本文件的害鼠密度以每公顷的害鼠数量表示。 3.3 被害株率 the rario 单位面积上被害植株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灌木按丛调查。 3.4 捕获率 capture rate 捕获害鼠的数量占放置鼠铗数量的百分率。 1 DB15/T 2354—2021 3.5 有效洞口 effective hole 洞口堵住48 h后,被大沙鼠盗开的洞口。 4 大沙鼠监测调查方法 4.1 调查时间 4月和9月。 4.2 调查方法 4.2.1 踏查 以嘎查(村)为单位,根据大沙鼠的生活习性和当地地理条件设置调查路线,调查鼠害发生情况。 4.2.2 样地调查 4.2.2.1 样地的设置 2 在线路踏查的基础上,在鼠害发生区域设立样地,样地的设置大小一般为1 hm (100 m×100 m)。 不同立地类型间隔2 km 左右设置样地一个。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样地不得少于3块,相互间隔200 m以 上。 4.2.2.2 被害株率调查 调查方法参照LY/T 2011与LY/T 3027调查。被害株率理论公式为: Rt=n/N×100 %………………………………………(1) 式中: Rt—— 被害株率(%); n ——被害株数(株); N ——调查株数(株)。 4.2.2.3 有效洞口调查 采用堵洞盗洞法,计算每公顷有效洞口数量。 有效洞口理论公式为: Eh=n/N………………………………………(2) 式中: Eh—— 有效洞口数; n——单位面积内被盗开的洞口数(个); N——单位面积内调查洞口数(个)。 有效洞口减退率理论公式为: Ehr =(Pn - An)/ Pn×100 %………………………………………(2) 式中: Ehr——有效洞口减退率; 2 DB15/T 2354—2021 Pn——防治前有效洞口数(个) ; An——防治后有效洞口数(个)。 校正有效洞口减退率理论公式为: REr =(PEr - CEr)/(1- CEr)×100 %………………………………………(3) 式中: REr——校正有效洞口减退率; PEr——防治区有效洞口减退率; CEr——对照区有效洞口减退率。 4.2.2.4 捕获率调查 捕获率调查参照LY/T 3027采用铗捕法调查。持续48 h进行,24 h检查1次,检查要取下所捕获之 鼠,补上遗失的饵料,重新置上打翻的鼠铗。由鼠所致的失饵和失鼠铗,不计入捕获数之内。捕获率理 论公式为: Cr = Ct /(2×Tn)×100 %………………………………………(4) 式中: Cr——捕获率; Ct——捕获总量; Tn——布铗总数(个)。 4.2.2.5 鼠密度调查 鼠密度计算理论公式为: Td=∑Dn/Sa………………………………………(5) 式中: Td——鼠密度; Dn——逐日标准地害鼠数量(个) ; Sa——标准地面积。 5 发生危害程度划分 5.1 发生危害程度 大沙鼠发生危害程度按被害株率、有效洞口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具体分级见表1。 表1 大沙鼠发生、危害程度分级 受害株率 Rt 有效洞口 Eh % 个/公顷 4、9月 10<Rt≤30 10<Eh≤35 中 4、9 月 30<Rt≤60 35<Eh≤90 重 4、9 月 60<Rt 90<Eh 分级指标 调查时间 轻 注:两项指标满足其一即可判定发生程度。 3 DB15/T 2354—2021 6 防治指标 发生程度达中度。 7 防治策略 依据发生程度确定防治技术措施: ——达到轻度,以生态保护与天敌控制为主; ——达到中度,以天敌控制结合物理防治、无公害鼠药防治为主; ——达到重度,以物理防治与限制性鼠药防治为主。 8 防治技术措施 8.1 生态保护 采取封禁及人工补播、补种等促进措施,改善其生物多样性,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 8.2 天敌控制 8.2.1 设置招引架 设置人工栖架,为鼠类天敌鹰、雕、隼、猫头鹰捕食创造环境条件,增加天敌捕食率,达到天敌控 制鼠害的目的。招引架设置方法参见附录B。 8.2.2 设置积石(柴草)堆 为鹰、雕、隼、猫头鹰落足及蛇、刺猬、虎鼬等害鼠天敌提供庇护、繁殖场所。积石(柴草)堆设 置方法参见附录B。 8.3 物理防治 8.3.1 铗捕 选用鼠铗捕鼠,方法参见附录C。 8.3.2 一氧化碳烟包熏杀 选用一氧化碳烟包熏杀,方法参见附录C。 8.4 药物防治 8.4.1 无公害鼠药防治 8.4.1.1 “梗阻型”鼠药防治 人工投放、飞机投放“梗阻型”鼠药防治方法参见附录D。 8.4.1.2 “不育型”鼠药防治 “不育型”鼠药防治方法参见附录E。 4 DB15/T 2354—2021 8.4.2 限用鼠药防治 在害鼠爆发成灾,天敌防治、物理防治、无公害鼠药防治无法迅速压灭鼠口密度时,可采用国家限 制性鼠药开展防治,鼠药使用应符合GB 12475与NY/T 1276的规定。限制性鼠药目录参见《限制使用农 药名录(2017版)》。 9 防治效果调查 9.1 生态保护与天敌控制防治效果调查 9.1.1 调查时间 防前调查于3月进行,防后效果调查于防治后次年同一时段调查。 9.1.2 调查内容 调查防治区和对照区的被害株率或有效洞口数。大沙鼠样地调查表参见附录F。 9.1.3 防治效果评价 被害株率、有效洞口数控制在轻度即为合格。 9.2 物理防治效果调查 9.2.1 调查时间 防前调查,防治后24 h调查。 9.2.2 调查内容 调查样地、对照区防治前后有效洞口数。 9.2.3 防治效果评价 校正有效洞口减退率达到80 %以上即为合格。 9.3 无公害鼠药防治效果调查 9.3.1 “梗阻型”鼠药防治成效调查 9.3.1.1 调查时间 防前调查,防后10 d调查。 9.3.1.2 调查内容 调查防治前后有效洞口数。 9.3.1.3 防治效果评价 校正有效洞口减退率达到80 %以上即为合格。 9.3.2 “不育型”鼠药防治成效调查 5 DB15/T 2354—2021 9.3.2.1 调查时间 防前和防治5个月后调查。 9.3.2.2 调查内容 调查防治前后被害株数。 9.3.2.3 防治效果评价 被害株率控制在轻度即为合格。 9.3.3 限制性鼠药防治效果调查 9.3.3.1 调查时间 防前调查,防后7 d调查。 9.3.3.2 调查内容 调查防治前后有效洞口数。 9.3.3.3 防治效果评价 校正有效洞口减退率达到80 %以上即为合格。 6 DB15/T 2354—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两种沙鼠的形态特征、生活特性及分布 A.1 大沙鼠 A.1.1 形态特征 体长大于150 ㎜,耳短小,不及后足长之半。耳壳前缘列生长毛。爪锐利。尾粗大,被密毛,尾末 端形成毛笔状的“毛束”。 头和背部中央毛色呈淡沙黄色,微带光泽。大沙鼠头骨宽大,鼻骨狡长。 额骨表面中央部较低凹,眶上嵴明显。门齿孔狭长,每个上门齿的前面各有两条纵沟。 A.1.2 生活特性 大沙鼠不冬眠,属白昼活动啮齿类动物。夏季活动高峰呈双峰型,活动时间8:00~12:00和16:00~ 20:00,活动范围在50 m以内。冬季呈单峰型,活动时间10:00~16:00,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0 m,在气温 较低的月份,几乎不出洞活动。大沙鼠有相当高的回巢能力,成鼠比幼鼠回巢能力强。大沙鼠的听觉和 视觉非常敏锐,对洞口的异物也有警戒,随时伴随瞭望行为。 常栖息于荒漠、戈壁、沙丘等地区。大沙鼠营群落生活,喜在土质松软、不易坍塌的地方构筑洞穴。 洞群分布随地形而异,沿垄状沙丘、道路两侧分布的为条带状洞群;沿地形无明显走向的半固定沙丘、 块状梭梭林等处为岛状洞群;在其聚集地洞穴往往连成一片。洞群结构复杂,每一个洞系有洞口10个至 2 2 30个不等,多者可达上百个;洞口直径6 ㎝~12 ㎝,洞系占地面积可达2 hm ~3 hm 。洞道相互交错 “楼 层式”,分2~3层,第一层距地面40 ㎝左右,每层之间相隔10 ㎝~30 ㎝。洞道旁有粮仓和厕所。巢 分夏巢与冬巢,夏巢较浅,冬巢深在1.5 m~2 m之间,内有细草和软毛铺成的睡垫。 大沙鼠为植食性动物,食谱达40多种,主要有梭梭、猪毛菜、盐爪爪、白刺、锦鸡儿等。尤喜食梭 梭, 取食梭梭等植物枝条的外皮、芯部、嫩枝和芽。冬季主要依靠夏、秋贮粮越冬,也采食种子和植物 茎皮。资料显示,大沙鼠每个洞系平均存储梭梭干草约30 ㎏~100 ㎏。其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伴随梭梭 分布的特征,当栖息地梭梭分布稀少或食源缺少时,大沙鼠具有转移或远距离危害的习性。 4月至9
DB15-T 2354-2021 大沙鼠防治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1 03:02:5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