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网
ICS 13.020.01 Z 04 云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53/T 952—2019 高原湖泊主要水生生物类群 采样及观测技术规范 2019 - 09 - 23 发布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12 - 23 实施 发 布 DB53/T 952—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1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德平、杨逢乐、刘晓海、刘薇、金竹静、张春敏、张逸庭。 I DB53/T 952—2019 高原湖泊主要水生生物类群 采样及观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原湖泊主要水生生物类群的采样及观测的术语和定义、主要水生生物类群、浮游植 物采样、浮游动物采样、底栖动物采样、大型水生植物采样、鱼类采样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原湖泊主要水生生物类群的采样与观测,其它湖泊与水体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浮游植物 又称浮游藻类,是悬浮于水中生活的微小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含有叶绿素,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 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供其他消费性生物利用,作为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 具有重要地位。 2.2 浮游动物 是小型漂浮生活的无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4大类所 组成,以浮游植物、细菌或水中的微小有机碎屑为食,是湖泊水体食物链的初级消费者,对于浮游植物 生物量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种群及数量的变化,优势指示种和生物指数等指标均可反映水体富 营养化程度。 2.3 底栖动物 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依个体大小分为大型底栖动物和 小型底栖动物。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水生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是鱼类等经济水生生物 的天然饵料。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故能确切地反映该水体质量状况,是监测污染、评价水质 的理想的天然监测者。 2.4 大型水生植物 是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中的水生类群和藻类植物中以假根着 生的大型藻类,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适应的表现型,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 初级生产者。根据水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可将其分为三个生态类型: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包括漂 浮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 2.5 鱼类 是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 活动都必须在水中完成。 1 DB53/T 952—2019 2.6 采样断面和采样点 指在云南高原湖泊水生态调查过程中,现场采集主要水生生物类群所确定的采样的具体位置。 2.7 生物量 某一时间内,单位体积(面积)中所存在的水生生物的质量,对于大型水生植物生物量,可用生物 量鲜重和生物量干重表示。 2.8 生长速度 鱼体长度、重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也就是鱼体长度、重量的年增长量。 2.9 肥满度系数 用以比较同一种鱼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水域的肥瘦情况的一个指标。 3 主要水生生物类群 云南省高原湖泊主要水生生物类群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和鱼类等 5个类群。 4 浮游植物采样 4.1 采样工具要求 4.1.1 采集浮游植物的工具有浮游植物采集网和采水器。 4.1.2 浮游植物采集网为 25 号筛绢制作的浮游生物网,网孔直径为 64 μm,网呈圆锥形,下端有出水 开关活塞。 4.1.3 采水器一般为有机玻璃采水器,容量为 1 L、2.5 L、5 L 等不同规格。 4.2 采样点、采样层次与采样频率的确定 采样点的设置可根据湖泊的环境条件、水文特征和工作需要而确定,一般应在湖泊的敞水带、沿岸 2 带、入湖河流汇入区和湖水流出区选点采样。湖泊采样点的控制数量,水域面积小于500 hm 设2~4个 2 2 2 2 2 采样点,500 hm ~1000 hm 设3~5个采样点,1 000 hm ~5 000 hm 设4~6个采样点,5 000 hm ~ 2 2 10 000 hm 设5~7个采样点,大于10 000 hm 设大于6个采样点。 采样层次是依水深而定,水深在3 m内,水团混合良好的湖泊可只取表层(0.5 m)一个水样;水深 3 m~10 m的湖泊至少应取表层(0.5 m)、中层(真光层,约为透明度的2~2.5倍)和底层(离湖底0.5 m)三个水样;水深大于10 m以上的深水湖泊或水库应根据情况增加采样层次,在上层(有光层)或温 跃层以下,可每隔2 m~5 m或更大深度各采一样。 采样频率一般是每月一次,或至少每季度一次,或根据水文和湖水排放情况而确定。 4.3 定性样品的采集 采样时,以网口上端刚好淹没在水面下或不深于水面下30 cm处,以“∞”形的循回拖动,约3 min~ 5 min后,将网慢慢提起。待水滤出,使网中的浮游植物集中在网头内,旋开活塞,将浓缩的水样放入 2 DB53/T 952—2019 标本瓶中。立即加入福尔马林(约含40%甲醛)将浮游植物固定,终浓度为3~5%。用网捞取的定性样 品只能用于一般镜检,不能作定量计数。所有样品都应加贴标签,写明采集时间、地点和编号等内容。 4.4 定量样品的采集 定量样品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样1 L注入采样瓶中。贫营养型水体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沉淀后再取样。分层采样时,取各层水样等量混匀后取水样1 L。采集的水样立 即加入鲁哥氏液固定,终浓度为1.5%。所有样品都应加贴标签,写明采集时间、地点和编号等内容。 4.5 生物量的统计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计算,可采用体积换算为生物量(湿重)的方法,比重取1。细胞体积的毫升数 相当于细胞重量的克数,如以μm3作为量算细胞体积的单位,109 μm3≈1 mg鲜藻重,这样就可根据计数 结果,把藻类细胞体积换算为生物量(mg/L,湿重)。体积的测定应根据浮游植物的体型,按最近似 的几何形状测量必要的长度、高度、直径等,每一种类至少随机测定50个,求出平均值,代入相应的求 积公式计算出体积,不同类型生物量的统计方法如下: a) 球形种类,测量其半径(r),按 V=4/3πr3 求得体积; b) 圆柱形细胞,测量其半径(r)及其高度(h),按 V=πr2h 求得体积; c) 特殊形状的可分解为几部分,分别按相似几何形状求算体积后相加; d) 量大或体积大的种类,应尽量实测体积并计算平均重量。 5 浮游动物采样 5.1 采样工具要求 采集浮游动物定性和定量样品的工具有浮游生物采集网和采水器。浮游生物网的孔径一般为64 μm (25号筛绢制成)和112 μm(13号筛绢制成)两种。采水器一般为有机玻璃采水器,容量为1 L、2.5 L 和5 L三种。 5.2 采样点、采样层次与采样频率的确定 依据湖泊的大小、形状、深度、湖心、湖湾,湖水进、出口的不同生态环境特点,设置采样点,使 采到的标本能代表区内生长的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的一般状况,采样点的多少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具体条件 而定。 采样层次与采样频率的确定依照5.2进行。 5.3 定性样品的采集 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性样品,用25号筛绢制成的浮游生物网捞取;枝角类和桡足类定性样 品,用13号筛绢制成浮游生物网捞取。 采样时,以网口上端刚好淹没在水面下或不深于水面下30 cm处,以“∞”形的循回拖动,约3~5 min 后,将网慢慢提起,使浮游动物集中在网头内,打开活塞,使样品流入标本瓶内,立即加入福尔马林(约 含40%甲醛)固定,终浓度为3~5%。再采集一份原生动物和轮虫定性样品,不加固定液,用作原生动 物活体观察。所有样品都应加贴标签,写明时间、地点等内容。 5.4 定量样品的采集 3 DB53/T 952—2019 原生动物、轮虫定量样品,可用浮游植物定量样品;枝角类和桡足类定量样品用采水器采集,每个 采样点应采水样10 L~50 L(V),再用25号筛绢制成的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至50~100 mL(V1),用 福尔马林(约含40%甲醛)固定,终浓度为3~5%。 5.5 生物量的统计 5.5.1 浮游动物的计数,用计数框进行,不同类别浮游动物的计数方法如下: a) 原生动物计数时,先将浓缩水样充分摇匀后,用定量移液器吸出 0.1 mL(V2)样品,置于 0.1 mL 计数框内,盖上盖玻片,在 100~400 倍显微镜下选行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 2 片,求 出平均值(n),再依公式(1)换算成 1 L 水中的数量; b) 轮虫计数时,取摇匀的浓缩样品 1 mL(V2),放入 1 mL 计数框内,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 数 2 片,求出平均值(n),再依公式(1)换算成 1 L 水中的数量; c) 枝角类和桡足类计数时,应将水样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全部计数。如果样品中个体很多,可将 样品摇匀,用粗吸管吸 5 mL(V2),置于 5 mL 计数框内,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全片计数, 每个样品计数 2 片,求出平均值(n),再依公式(1)换算成 1 L 水中的数量; 5.5.2 样品中浮游动物单位体积(1 L)中个体数按公式(1)计算: N  n V  ...................................... (1) V  V 式中: N-1 L水中浮游动物个体数,ind·L-1; n-计数所得个体数,ind; V1-浓缩样品体积数,mL; V2-计数体积数,mL; V-采样体积,L。 5.5.3 每升水样中内浮游动物总数等于各类群个体数之和。 5.5.4 浮游动物生物量计算:在掌握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之后,用实验测得浮游动物体积,再求得其 生物量:即将每种浮游动物定量计数的个体数量与该种的平均湿重相乘即可得其生物量,再将各类动物 的生物量相加,即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原生动物、轮虫可用体积法求得生物体积,比重取 1,再根据 体积换算为重量和生物量。甲壳动物可用公式(2)(体长-体重回归方程),由体长求得体重(湿重)。 无节幼体一个可按 0.003 mg 湿重计算。 W = qL3……………………………………………………………………………………… (2) 式中: W-体重,μg; q-系数; L-体长,μm。 6 底栖动物采样 7.1 采样工具要求 6.1.1 6.1.1.1 4 湖泊底泥中底栖动物的采样 底栖动物的采泥器,主要有 3 种: DB53/T 952—2019 a) 带网夹泥

pdf文档 DB53-T 952-2019 高原湖泊主要水生生物类群采样及观测技术规范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3-T 952-2019 高原湖泊主要水生生物类群采样及观测技术规范 云南省 第 1 页 DB53-T 952-2019 高原湖泊主要水生生物类群采样及观测技术规范 云南省 第 2 页 DB53-T 952-2019 高原湖泊主要水生生物类群采样及观测技术规范 云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6:39:4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