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71.100.30 A31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017—2017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Rules for the safety production risk classific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enterprises of explosives for civil use 2017 - 10 - 10 发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11 - 10 实施 发 布 DB37/T 3017—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山东圣世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泰山民爆器 材有限公司、山东银光科技有限公司、澳瑞凯(威海)爆破器材有限公司、山东北方民爆器材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险光、张顺双、曹守虎、赵桂兰、李文顿、玉团英。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DB37/T 3017—2017 引 言 为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安全风险管控水平,遏制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活动中重特大事 故的发生,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山东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等要求,结合山东省民 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特点及预防各类事故的要求编制而成。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以下简称本标准)是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参考。 本标准是指导企业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规范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过程,实现民用爆 炸物品生产和销售活动中安全风险的自辨自控、危险危害预防、关口前移。全面推行企业安全风险分级 管控,推动事故预防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II DB37/T 3017—2017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以下简称民爆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263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 GB 50089 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14659 民用爆破器材 术语 GB/T 23694 风险管理 术语 GB/T 33000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WJ/T 9075 民用爆破器材企业安全检查方法 检查表法第1部分:总则 DB37/T 2882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13861、GB/T 14659、GB/T 23694、GB28263、GB50089、GB/T 33000、WJ/T 9075、B37/T 2882 等确立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独立爆炸单元 Independent explosive unit 独立爆炸单元是指可能形成整体爆炸的独立的工(库)房、工作间或装置。 3.2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线 Production line for civilian explosives 在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过程中,能确保完成连续性工序的一组生产系统、建筑物、构筑物或相关设施 等。 3.3 销售企业仓库设施 Sales enterprise warehouse facilities 销售企业民用爆炸物品贮存专用仓库设施、构筑物或相关设施等。 3.4 生产企业总仓库区 Production enterprise total warehouse area 生产企业民用爆炸物品及危险品贮存专用仓库设施、构筑物或相关设施等。 1 DB37/T 3017—2017 3.5 试验场 Proving ground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危险品性能试验场所、试验设施、构筑物或相关设施等。 3.6 销毁场 Destruction of field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危险品销毁场所、销毁设施、构筑物或相关设施等。 4 基本原则 4.1 DB37/T 2882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中的“4 基本要求”适用于本标准。 4.2 基本要求 4.2.1 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机电、技术、消 防、工会组织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 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 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2.2 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使 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培训记录。 4.2.3 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评价记录或采 用其它评价方法分析的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有关记录文件 ,确定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价 方法及等级判定标准。 5 体系建设程序和内容 5.1 工作程序 主要包括:风险判定原则、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等 关键控制环节。 5.2 风险判定原则 企业在对风险进行风险评价分级时,应考虑人、机(含工艺技术)、物(含原料)、环境及管理等 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按照法律法规标准等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严重性和风险等级取值标准,确定风险判定原则,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 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 5.3 风险点确定 5.3.1 风险点划分原则 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风险点的划 分,应涵盖企业所有生产线及其设备设施、储存场所和作业活动,包括: 5.3.1.1 铵油类炸药(包括多孔粒状铵油炸药、改性铵油炸药和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乳化炸药(包 括粉状乳化炸药、含退役火药乳化炸药)生产线、水胶炸药(包括含退役火药水胶炸药)生产线、震源 药柱(包括铵梯类炸药制药)生产线、起爆具生产线、混装炸药车、混装炸药车地面辅助设施、起爆药 (含雷管用起爆药剂)制造生产线、导爆管用药与延期药及延期元件制造生产线、工业雷管用炸药加工 生产线、工业雷管装填生产线、导爆管雷管装配生产线、工业雷管编码及包装生产线、电引火元件制造 生产线、工业导爆索生产线、塑料导爆管生产线、射孔弹(穿孔弹)生产线、高能气体压裂弹生产线、 2 DB37/T 3017—2017 其他爆破器材生产线、销售企业仓库设施、生产企业总仓库、试验场、销毁场、原料及产品储存区域、 生产辅助车间等及其所属设备设施、装置、公辅设施等。例如乳化炸药螺杆泵、装药机;起爆药筛药机、 装药机;雷管库、炸药库等。 5.3.1.2 上述区域所从事的各种作业活动,包括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a) b) 常规活动是企业按策划的安排在正常状态下实施的活动,例如企业按既定要求和计划实施的生 产运行活动、检修作业活动、产品检测实验活动等。 非常规活动是企业在异常和紧急状态下实施的活动,非常规活动和紧急状态的事例包括:过程 临时更改、设施或设备的清洁、非预定的维修、厂房或设备的启用或关闭、现场外的访问、翻 新整修、极端气候条件、公用设施的毁坏等,例如:现场外的实地考察、作为客户走访供应商、 勘查活动等;生产设备故障紧急抢修;动火作业;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供气设施的毁坏等。 5.3.2 风险点排查 企业应组织安全、生产、机电、技术、消防、工会组织等职能部门,发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 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建立风险 点统计表(参见附录 A)。 5.4 危险源辨识 5.4.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5.4.1.1 对设备设施、区域推荐采用安全检查表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列出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 B 表 B1),填写设备设施风险分析与评价记录(参见附录 B 表 B2)。检查表可依据《民用爆破器材企业 安全检查方法 检查表法》(WJ/T 9075)进行编制。 5.4.1.2 对作业活动推荐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进行危险源辨识,列出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 C 表 C1),填写作业活动工作危害分析与评价记录(参见附录 C 表 C2)。 5.4.1.3 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5.4.2 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企业所有危险点内的危险源。 5.4.3 辨识要求 5.4.3.1 危险源辨识过程应充分考虑五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机(含工艺技术)、物的因素、 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主要有: a) b) c) d) e) f) g)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企业控制下的人员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 源; 在工作场所附近,由企业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 由本企业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工艺技术的变更,设备变更,或生产计划的变更; 作业方式存在的危害:在接触同类有害环境(物质)因素条件下,作业方式对危害的风险度有 很大影响,应尽量考虑使用危害因素较少的作业方式,并给作业人员配备专用劳动保护用品, 以减少对人员的危害; 工艺存在的危害:通过分析工艺构成,了解产生有害因素的作业源点及其散发有害因素的性质、 特征等情况。工艺的特点不同,所产生的危害也有很大差别; 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在同一种作业方式下,由于采用的物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人 体的危害差别颇大。一方面要识别危害因素的类型,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另 一方面要识别各危害因素的存在形态、分布特性、扩散特点、成份、浓度或强度等。此外,还 应分析危害因素产生及变化的原因,以便制定防护对策; 3 DB37/T 3017—2017 h) i) j) 采用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前,应组织危险源辨识,制定相对应的安全管控措 施; 进入工作场所的所有人员以及因他们的活动而产生的危险源和风险; 其他。 5.4.3.2 危险源辨识应同时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 a) b)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
DB37-T 3017-2017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7:39:3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