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网
ICS 65.020 B 16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T 2435—2019 榆树叶甲防控技术规程 2019 - 07 - 23 发布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8 - 22 实施 发 布 1 DB23/T 2435—2019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 的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哈尔滨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局、龙江县林业和草原局、黑龙 江省第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哈尔滨市阿城区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市山河实验林场、五常市林业和 草原局、巴彦县林业和草原局、宾县林业和草原局、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市呼兰区林业和草原 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希文、潘杰、郭庆喜、张松林、张倩、孟祥雨、谢雷雷、于长友、吕丹丹、 谷丽丽、李福民、孙红江、张丕德、张海宁、邵继彬、杨宏伟、葛郁、石丹、周丽娜、赵威。 I DB23/T 2435—2019 榆树叶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榆树叶甲防控的虫情调查、危害程度划分、防控对策、检查验收和技术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榆蓝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 Fairmaire)、榆黄毛萤叶甲(Pyrrhalta maculicollis Motschulsky)3种榆树叶甲的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虫情调查 3.1 调查方法 3.1.1 设置标准地 每年 3 月末之前,在寄主分布区或榆树叶甲发生区,随机设置虫情调查标准地。片林按每 30 hm2~ 50 hm2 设 1 块标准地,面积 0.2 hm2~0.3 hm2,标准地内寄主树种应不少于 100 株;防护林带按每隔 5 km~10 km 设 1 块标准地,面积 0.2 hm2~0.3 hm2。同时设置对照。 3.1.2 确定标准株 片林的标准地内采用双对角线法、“Z”字形法或隔几株选 1 株的方法选取标准株,每块标准地选 取 20 株~30 株标准株;防护林带的标准地内,按隔几株随机选 1 株的方法,选取 10 株标准株;园林 绿化地可直接选取标准株,每个区块随机选取 10 株标准株。 3.1.3 确定标准枝 在标准株上的树冠上层、中层、下层各随机选取 1 个标准枝,用于危害程度调查。 3.1.4 标准株预处置 4 月初,在标准株上环涂野外型环保粘虫胶。片林及防护林带标准株上涂胶位置在树干分枝以下距 地面 50 cm~100 cm 处,城区内园林标准株上应尽量高涂,宜≥1.8 m。涂胶宽度 8 cm~12 cm,沿树干涂 成一圈,形成闭合的粘虫胶环。 3.2 虫种识别 参见附录 A。 1 DB23/T 2435—2019 3.3 调查方法 3.3.1 越冬成虫 4月上旬至5月上旬每隔3 d~5 d调查1次标准株上粘到的叶甲成虫数,将调查结果分种类填入标 B.1。调查后清除粘住的成虫,将粘虫胶恢复原状。 3.3.2 树叶受害状况 6月上旬至秋季落叶前,调查各标准枝上的树叶总数及被害叶数,将调查结果填入标C.1。 4 危害程度划分 4.1 依越冬成虫虫口密度及卵块数划分 以调查得到3种叶甲的成虫总数及卵块数为计算依据,预期危害程度及危害等级划分按表1的规定。 表1 预期危害程度及等级划分 越冬成虫数(头/株) 卵块数(块/株) 预期危害程度 预期危害等级 0 0 无 0 1~50 1~10 轻 Ⅰ 51~100 11~20 中 Ⅱ 101~200 11~40 重 Ⅲ >200 >40 极重 Ⅳ 注:适于中龄林。幼龄林的预期危害程度及预期危害等级应在此基础上上调1个等级,近熟林和成熟林应在此基础上下调1个等级。 4.2 依树叶被食程度划分 树叶被食程度及危害等级划分按表2的规定。 表2 树叶被食程度及危害等级划分 叶被食率(%) 危害程度 危害等级 0 无 0 0.1~25.0 轻 Ⅰ 25.1~50.0 中 Ⅱ 50.1~75.0 重 Ⅲ >75 极重 Ⅳ 注:叶被食率指标准地、标准株或标准枝上的被食树叶数/树叶总数。 5 5.1 防控对策 2 防控成虫及卵 DB23/T 2435—2019 5.1.1 防控标准 预期危害程度达中度及以上或预期危害等级≥Ⅱ。预期危害程度及预期危害等级的划分标准见表1。 5.1.2 防控时间 春季越冬成虫上树前后及卵期。 5.1.3 防控方法 5.1.3.1 生物防控 可采用如下方法: a) 保护和利用跳小蜂、异色瓢虫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 b) 于卵期,林间释放赤眼蜂,释放量依卵量而定,一般(20~50)万头/hm2。 5.1.3.2 物理防控 可采用如下方法: a) 成虫上树前,在树干中下部环绕树干涂粘虫胶或缠绕粘虫胶带; b) 产卵盛期收集、销毁叶片上的卵块。 5.1.3.3 化学防控 可采用如下措施: a) 越冬成虫上树前,用溴氰菊酯、氧化乐果等农药制成的毒笔,在树干的胸高处涂2个闭合环, 阻杀成虫,所用农药种类应符合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 b) 喷施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或其它高效低毒农药,所用农药种类应符合GB/T 8321和NY/T 1276的 规定; c) 用手持式打孔机在距树干基部10 cm~15 cm处,与地面呈45°角打2 cm~3 cm深上下交错的孔。 然后用医用针管在孔内注射5 %吡虫啉原液,0.4 mL/cm胸径(其它浓度换算成等量),亦可注射符合 GB/T 8321和NY/T 1276规定的其它种类的内吸型杀虫剂。用小枝条将孔塞住,并在树干上进行标记。 5.2 防控幼虫 5.2.1 防控标准 危害程度达中度及以上或危害等级≥Ⅱ,危害程度及危害等级的划分标准见表2。 5.2.2 5.2.2.1 防控方法 生物措施 可采用如下方法: a) 保护和利用跳小蜂、蠋蝽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 b) 用白僵菌、阿维菌素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控。 5.2.2.2 物理防控 收集群栖树干等处的初孵幼虫,集中销毁。 5.2.2.3 化学防控 3 DB23/T 2435—2019 同5.1.3.3中的b)和c)。 6 6.1 检查验收 检查时间及内容 化学防控在防控后3 d~10 d进行,生物防控在防控20 d后进行。在设置好的标准地上调查防控前自 然死亡率和防治后死亡率。 6.2 防控效果验收 以成虫或幼虫虫口下降率作为防控效果调查指标。在设置好的标准地上调查防控前自然死亡率和防 控后死亡率,根据校正防控效果确定是否需要补防。将防控效果填入表D.1。 校正防控效果>95 %为防控成功,85 %~95 %应补防,<85 %应重新防控。 7 技术档案 应建立技术档案,内容包括:虫情调查、防控施工设计、各虫期采用的具体防控措施、防控效果调 查、检查验收等技术材料。 4 DB23/T 2435—201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榆树叶甲形态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 A.1 榆紫叶甲形态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 成虫体长 10.5 mm~11.0 mm。近椭圆形,鞘翅中央后方较宽,背面呈孤形隆起。前胸背板及鞘翅上 有紫红色与金绿色相间的光泽。腹面紫色,有金绿色光泽。头部及 3 对足深紫色,有蓝绿色光泽。复眼 及上颚黑色。触角细长,11 节,棕褐色。前胸背板矩形,宽度约为长度的两倍。两侧扁凹,具粗而深 的刻点。鞘翅上密被刻点,小盾片平滑。腹部的腹面可见 5 节。雄虫第 5 腹板末端呈 2 孤形凹入,形成 一向内凹入的新月形横缝,雌虫第 5 腹节末端钝圆。卵长径 1.7 mm~2.2 mm,短径 0.8 mm~1.1 mm,长 椭圆形,咖啡色或茶褐色。初产卵壳表面油润有光泽,孵化前颜色变暗。 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等地。1 年发生 1 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次年 4 月上旬开始出现,5 月上 旬卵开始孵化。老熟幼虫于 5 月下旬开始入土化蛹,6 月中旬新羽化的成虫初见,当气温较高时与上 1 代的成虫群集于树干上蔽荫处或树洞里越夏。一般于 8 月下旬出蛰活动,开始交配,但当年不产卵,10 月初下树越冬。成虫不能飞翔,假死性较强。天凉时多于白天取食,夏日则白天潜伏于枝干或叶间,夜 间出来取食。成虫幼虫均沿叶缘取食使叶成缺刻,以夏眠前取食最多,虫口密度大时,常将叶肉食尽, 残留主脉。卵产于枝梢或叶片上。 A.2 榆蓝叶甲形态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 成虫体长 7 mm~8.5mm,体黄褐色,鞘翅绿色头顶有一钝三角形黑斑,前胸背板淡黄色,具 3 个黑 色斑纹,中间一个倒葫芦形,两侧为卵形。卵长 1.1 mm,宽 0.6 mm,黄色,梨形,顶端尖细,卵面密布 六边形点刻。卵两行排列成块,有卵 7 粒~22 粒。蛹长 7.5 mm,宽 3 mm~4 mm,污黄色。翅带灰色, 椭圆形,背面有黑色毛瘤 8 行,上生有黑褐色刺毛。末龄幼虫体长 11 mm,体长形、微扁平,深黄色。 头部较小,表面疏生白色长毛。前胸背板近中央后方有 1 个近四方形的黑斑。 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在黑龙江省 1 年发生 1 代,以成虫在石块、枯枝落叶层以及 建筑物缝隙中越冬,次年 4 月开始上树为害。5 月初为产卵盛期,卵产于榆叶背面,排成两行,一般 20 粒左右。4 月底 5 月初开始出现第 1 代幼虫,6 月初成虫开始羽化。成虫、幼虫均取食榆叶。初孵幼虫 群集于卵壳周围取食叶肉,然后分散为害。幼虫老熟后由树枝向下爬行,常于主分叉处、伤疤、粗皮缝 内、石块下以数百甚至数千头集中化蛹。 A.3 榆黄毛萤叶甲形态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 成虫体长 6.5 mm~7.5 mm,宽 3 mm~4 mm,近长方形,棕黄色至深棕色,头顶中央具 1 桃形黑色斑 纹。前胸背板 3 条纵斑纹,中间的条纹、小盾片、肩部、后胸腹板以及腹节两侧均呈黑褐色或黑色。触 角短,不及体长之半。鞘翅上具密刻点。卵长约 1 mm,长圆锥形,顶端钝圆。末龄幼虫体长 9 mm,黄色, 周身具黑色毛瘤。足黑色。蛹长约 7 mm,乳黄色,椭圆形,背面生黑刺毛。 分布于中国的东北、西北、华东和华南各地。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等也有发生。成虫、卵、 幼虫、蛹及生活习性均与榆

pdf文档 DB23-T 2435—2019 榆树叶甲防控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3-T 2435—2019 榆树叶甲防控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1 页 DB23-T 2435—2019 榆树叶甲防控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2 页 DB23-T 2435—2019 榆树叶甲防控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7:44:46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