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93.080.20 P 66 安 DB34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3092—2018 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pplication of Porous and Anti-cracking Asphalt Mixture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04 - 16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5 - 16 实施 发 布 DB34/T 3092—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鲁圣弟、肖益民、李进、韦金城、孙强、程祥俊、耿超、杨晓松、马士杰、余 四新、韩文扬、付建村、董昭。 I DB34/T 3092—2018 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材料与结构的设计方法、指标、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控 制以及验收方法和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养护、改扩建及新建沥青路面工程,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面层与下承载层 (原老路面结构或新建结构)的过渡层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T D33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橡胶沥青 Asphalt rubber 橡胶粉与沥青(有的掺加一定比例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橡胶粉的掺量内掺时不小于 15%或外掺 时不小于 17.6%)拌和而得到的产物,又称沥青橡胶。 3.2 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 Porous and anti-cracking asphalt mixtures 沥青混合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小于 19 mm,铺筑厚度不小于 6 cm,空隙率介于 12%~18%之间,能 够将水分自由排出路面结构,抗裂性能符合一定指标要求的沥青混合料。以下简称 PAM。 3.3 排水抗裂型路面结构 Porous and anti-cracking pavement structure 由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修筑,既能在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形成排水通道又能起到缓解反射裂缝作用 的沥青路面总称。 1 DB34/T 3092—2018 3.4 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Semi-open-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 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少量填料(或不加填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压实成型试件的 空隙率在 6%~12%以上的半开式沥青碎石混合料。 4 结构组合设计 4.1 结构层设计 4.1.1 采用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的路面结构由沥青面层(磨耗层)、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层、路 面结构下承层等多层结构组成。新建路面结构下承层包括基层、底基层、垫层等多层结构组成。养护维 修或改建工程下承层为原路面结构(直接加铺)或原路面结构铣刨后剩余的部分结构层(铣刨补强后加 铺)组成。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层与下承层间应当设置下封层。 4.1.2 沥青面层类型应与公路等级、使用要求、交通条件相适应,沥青面层宜选用密级配的材料。 4.1.3 养护维修或改建工程路面结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路况调查和病害处治后,进行加铺设计。下承 层应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当不符合设计承载力要求时,应进行补强处理。 4.1.4 原有路面的路况调查根据 JTG D50 中关于改建工程路面设计的调查内容进行,应重点调查各路 段路面损坏的层位(或深度)、各层顶面的刚度(弯沉、当量回弹模量)及各层材料的性状(病害描述、 材料类型、强度、级配、沥青含量、含水量、塑性指数等)。 4.1.5 下承层应根据病害类型和程度选择采用挖补、注浆、V 型开槽填沥青胶砂、热沥青(或乳化沥 青)灌封等方法处理病害后进行再进行结构补强和加铺。 4.2 推荐结构形式 排水抗裂型路面常用结构厚度见表1。 表1 交通荷载等级 路面常用结构厚度 极重 特重 重 中等 轻 ≥20.0 20.0~9.0 9.0~5.0 5.0~1.5 < 1.5 沥青面层厚度(cm) ≥18 ≥15 ≥15 ≥10 ≥4 排水抗裂层厚度(cm) ≥12 ≥12 ≥8 ≥8 ≥8 下承层强度E0(MPa) ≥850 ≥700 ≥550 ≥400 ≥250 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 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106,辆) 4.3 路面结构参数及验算 4.3.1 新建道路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应符合表 2 的规定。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改变填料、增设粒料类 或无机结合料类路基改善层,或在填料中掺入石灰或水泥等措施提高路基顶面回弹模量。 表2 2 路基顶面回弹模量要求(MPa) 交通荷载等级 极重 特重 重、中等 轻 回弹模量,不小于 120 90 60 40 DB34/T 3092—2018 4.3.2 在进行结构验算前,应按照相关规范对 PAM 沥青混合料的模量进行测试。没有试验条件的,可 参考推荐值。改性沥青 PAM 动态模量推荐值为 6000~7000 MPa。普通沥青加纤维 PAM 模量推荐值为 改性沥青 PAM 推荐值的 0.5~0.7 倍。 4.3.3 路面结构参数测试方法及结构验算分析按照 JTG D50 的规定执行。 4.4 排水设计 4.4.1 PAM 结构兼有排水层功能,应根据 JTG/T D33 排水技术要求进行排水能力验证,应进行下封层 防水与路肩排水设计。 4.4.2 PAM 结构下封层宜采用单层沥青表处方法,沥青结合料应采用热沥青或改性沥青,沥青洒布量 2 2 为 1.2~1.5 kg/m ,然后洒布沥青用量为 0.3~0.5 %的预拌 5~10 mm 碎石,洒布量为 6~8 kg/m 。 在新建半刚性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不宜省略。 4.4.3 采用 PAM 作为基层时应对路肩进行特殊设计,可以采用碎石路肩或在硬路肩设置排水渗沟,使 渗入路面结构的水能够顺利排出。 4.4.4 路面养护维修工程中对单车道进行维修采用 PAM 作为柔性基层时,应在 PAM 底部设置排水管, 可采用边部打孔的形式,排水管间距宜为 20 m~30 m,并在竖曲线底部进行加密至间距 10 m~15 m。 5 5.1 材料 一般规定 5.1.1 PAM 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应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结果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 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5.1.2 PAM 使用的集料选择应经过认真的料源调查,确定料源尽可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质量符合 使用要求。 5.1.3 集料粒径规格以方孔筛为准。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严格控制材料的变 异性。 5.1.4 任何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都应登记,签发材料验收单。 5.2 沥青 5.2.1 PAM 应采用粘度较高的沥青作为结合料,建议采用 SBS 改性沥青和橡胶沥青,当采用基质沥青 时宜添加纤维稳定剂。 5.2.2 橡胶沥青所用基质沥青为 70 号道路石油沥青,橡胶粉采用斜交胎胶粉或子午胎胶粉,富含 25 ±2%天然橡胶成分,细度不小于 30 目,橡胶沥青的质量应符合表 3 规定的技术要求: 表3 橡胶沥青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75~190℃旋转黏度(Pa.S) 1.5~4.0 T 0625 30~60 T 0604 弹性恢复,% >60 T 0662 软化点,℃ >56 T 0606 针入度(100 g,25℃,5℃),0.01 mm 注:旋转黏度采用 SC4-27 号转子,采用 20 rads/min 转速,50%扭矩内插获得。 3 DB34/T 3092—2018 5.2.3 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其质量应符合 JTG F40 中道路石油沥青 A 级技术要求,SBS 改性沥青应符合 JTG F40 中 I-D 技术要求。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报告时应 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或沥青样品。 5.2.4 改性沥青宜在固定工厂或在现场设厂集中制作。 5.2.5 现场制作改性沥青时宜随配随用,需作短时间保存时,或运送到附近的工地时,使用前应搅拌 均匀,在不发生离析的状态下使用。改性沥青制作设备应设有随机采集样品的取样口,采集的试样宜立 即在现场灌模。 5.2.6 工厂制作的成品改性沥青到达施工现场后存贮在改性沥青罐中,改性沥青罐中应加搅拌设备并 进行搅拌,使用前改性沥青应搅拌均匀。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取样检验产品质量,发现离析等质量不符 要求的改性沥青不得使用。 5.2.7 PAM 设计时宜根据养护维修工程下承层病害类型及严重程度、新建工程交通量状况等确定结合 料类型,裂缝病害严重、抗裂要求较高及重载交通道路,宜优先采用橡胶沥青和 SBS 改性沥青,其他等 级道路可选择普通道路石油沥青。 5.3 粗集料 5.3.1 PAM 用粗集料指轧制的坚硬岩石。粗集料应由采石场机械化生产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形状接 近立方体。 5.3.2 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表 4 的规定。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 拌和机滚筒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 表4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23 26 T 0316 25 30 T 0317 2.60 2.45 T 0304 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 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 % 3 表观密度(视密度) 不小于 t/m 吸水率 不大于 % 2.0 3.0 T 0304 坚固性 不大于 % 12 — T 0314 与沥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 — 5 级 4 级 T 0616 针片状颗粒含量 不大于 15 20 其中粒径大于 9.5 mm 不大于 12 — 其中粒径小于 9.5 mm 不大于 18 — % 1 1 T 0310 % 1 5 T 0320 水洗法<0.075 mm 颗粒含量 % 软石含
DB34-T 3092-2018 排水抗裂型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8:10:3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