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50 B 52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3281—2018 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reshwater mussel pearl nurturing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12 - 29 发布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1 - 29 实施 发 布 DB34/T 3281—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宁国市金东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宣城市现代渔 业有限公司、宁国市金鼎家庭农场、宣城市渔业渔政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坤、李正荣、卢文轩、李静、王庆、隋然、张年军、李明爽、吴昊、庞红金、 胡骏、苏文霞、仇华友。 I DB34/T 3281—2018 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育珠蚌养殖的环境条件、养殖方式、养殖方法、蚌病防治、养殖周期和尾水处理等技 术。 本标准适用于珍珠蚌育珠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SC/T 9101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养殖 ecological aquaculture 以养殖珍珠蚌为主,同时混养其它鱼类,对水体透明度要求较高、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水并且对 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后排放的养殖模式。 3.2 育珠蚌 operated pearl mussel 已完成小片接种、用来生产珍珠的蚌。 4 环境条件 4.1 水体条件 4.1.1 水域、水源 养殖育珠蚌的水域应阳光充足,水源丰富,进水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水质清新。 4.1.2 水体面积、深度 1 DB34/T 3281—2018 养殖育珠蚌的水域,面积以 1~3 ha、常年水深以 1.5 m~2.5 m 为宜。 4.1.3 水位变化 水位平稳,变化不大,落差小。 4.1.4 水源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量≥3.5 mg/L,水质指标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 4.1.5 pH 值 控制在中性偏碱性,pH 7.0~8.5 为宜。 4.1.6 水色和透明度 水色以黄褐色或黄褐色偏色为最佳,休养期间透明度 40~50 cm,育珠期要求透明度 30~40 cm。 4.1.7 养殖水体水质 养殖水体水质应符合 NY 5051 的要求。 4.2 底质 土质应符合 GB 15618 的规定。育珠池塘要求为沙质土,土壤肥沃,矿物质丰富,微量元素含量高。 5 养殖方式 5.1 以蚌为主,鱼蚌混养为宜。 5.2 池塘混养鱼类为草鱼、鳊鱼、鲫鱼和鲢鱼各 400 尾/ha,鳙鱼 80 尾/ha~300 尾/ha,还要混养鳜 鱼等肉食性鱼类 80 尾/ha~150 尾/ha。 5.3 年鱼总产量控制在 1300 kg/ha~1500 kg/ha。 6 养殖方法 6.1 吊养架设置 采用延绳式吊养育珠,以毛竹为桩,用聚乙烯绳相联,每间隔 2 m 左右吊一个渔用浮子。 6.2 吊养工具的制作 6.2.1 网袋 直径 20 cm,网目 2 cm。用竹片做支架支撑袋底,使网袋成圆锥形。 6.2.2 方网箱 规格 40 cm×40 cm×15 cm,网目 2.5 cm。 6.2.3 网夹袋 竹片长 50 cm,宽 2 cm;网片长 17 目、高 6 目,网目 4 cm。竹片两端打孔,串扎网线,竹片中 间用网片做成网袋。 2 DB34/T 3281—2018 6.3 吊养密度 6.3.1 池塘 以蚌为主的池塘吊养育珠蚌 12000 只/ha~15000 只/ha,先期密,后期逐步减少。 6.3.2 外荡 吊养育珠蚌 9000 只/ha~12000 只/ha。 6.4 吊养深度 根据季节变化调节吊养水层,一般吊养深度在 30~60 cm。 6.5 吊养方法 将育珠蚌装入圆网袋,每袋装 2 只;或用方网箱,每箱装 10 只~20 只。养殖一年后(蚌体长到 12 cm 左右)转入网夹袋,每袋装育珠蚌 4 只。 6.6 养殖管理 6.6.1 水质调控 育珠期间,通过水源排灌与施肥以调控池塘水质。手术后 7 d~15 d,要求水质较淡,然后调节水 质,使之达到肥、嫩、活、爽。 ——肥:通过施用微生态制剂等改良水质; ——嫩:水体呈黄绿色或褐绿色,透明度为 30 cm~40 cm 之间; ——活:水体新鲜,进排水通畅; ——爽:水体溶氧保持在 5 mg/L 以上。 6.6.2 调节深度 根据不同季节、水温变化和水位涨落等情况,适时调整吊养深度。其科学管养方针是:“春天浅吊, 秋天中吊,冬夏深吊”。春、秋两季蚌吊养在水面下 30 cm 左右处,夏、冬两季则吊养在水面下 40 cm 左右处。 6.6.3 清除污物 对于有碍水体交换和影响育珠蚌生长的附生于网袋、网箱和育珠蚌上的藻类与污物,应及时洗刷和 清除。 7 7.1 蚌病防治 蚌病预防 吊养期间,1 ha 水域每月用生石灰 100 kg~180 kg,兑水全池均匀泼洒,保持池水 pH 值在 7~ 8 之间。严禁从有蚌病的水体中抽水或放水,灌注养蚌池。一旦发现吊养的育珠蚌发病,应及时准确地 诊断病症,并及时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7.2 蚌病治疗 蚌病治疗方法参见附录A。 3 DB34/T 3281—2018 8 养殖周期 育珠蚌的养殖周期为三夏二冬~四夏三冬。 9 尾水处理 9.1 尾水处理设施 养殖场需配套完善的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常用设施参见附录B,根据池塘条件选择不同处理设施, 形成完善的尾水处理系统。 9.2 尾水处理 淡水珍珠蚌养殖水不得直接排放。须根据水质状况,确定在相应的尾水处理设施中处理时间,保障 净水效果。通过处理后的尾水宜循环使用。 9.3 尾水排放 尾水水质监测样品采集地应该设在排到自然水体的排水口处,尾水水质应达到 SC/T 9101 的要求, 方可按照分级标准向相应区域排放。 4 DB34/T 3281—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蚌病治疗方法 表A.1 序号 蚌病名称 蚌病治疗方法 蚌病症状 排水孔与进水孔纤毛收缩, 鳃有轻度溃烂,外 1 蚌瘟病 套膜有轻度剥落, 肠道壁水肿, 晶杆萎缩或 消失。 2 烂鳃病 1. 2%~4%食盐水浸泡 10 min~15 min。 2.用浓度为 10 mg/L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闭壳肌松驰,两壳张开后无力闭合。 min~15 min。 有腹水, 斧足多处残缺糜烂。 初期蚌壳微开,出水管喷水无力,严重时完全 失去闭壳功能。 4 侧齿炎 度成 1 mg/L~2 mg/L。 一, 往往附有泥沙污物, 有大量粘液; 同程度的水肿; 有大量淡黄色粘液流出, 间 肠胃炎 聚维酮碘(有效碘 1%)全池泼洒,使池水浓 鳃丝肿大, 有的发白, 有的发黑糜烂,残缺不 肠胃道无食, 充血发炎, 时有血斑等,并有不 3 治疗方法 1.用 2%~4%的食盐水浸洗蚌体 10 min~15 min。 2.用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 0.05 mg/L~0.25 mg/L。 蚌的双壳不能紧闭, 侧齿四周组织发炎、糜 用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0.2 烂,呈黑褐色。 mg/L~0.5 mg/L。 1. 3%的食盐水浸泡 10 min~15 min。 5 烂斧足病 斧足边缘有锯齿状缺刻和严重溃疡,组织缺乏 2.用漂白粉兑水后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1 弹性,呈肉红色,常有萎缩,并有大量粘液。 mg/L,用药后第三天再注入新水。 3.苦楝树叶 100 kg/ha 浸泡于池塘四角。 内脏团、外套膜和斧足浮肿透亮,严重时外套 6 水肿病 膜与蚌壳间充水,腹缘后端张开,两壳不能紧 闭,壳张开 0.5 cm~1 cm 用 0.25 kg 珍珠粉溶于水中,充分搅拌后取 出上清液,加上 10 g 氯化钴和少量生姜、食 盐,制成 100 kg 水溶液,将病蚌放入浸泡 20 min。 吸附在鳃、外套膜或斧足上的小蚂蝗,体扁、 1.保持池水 pH 值 7~8,抑制蚌蛭生长繁殖。 7 蚌蛭病 多环节,作尺蠖状爬行,肉眼易见。 2. 用稻草把子沾满新鲜畜禽血,晾干后挂于 一般有几条到十几条,多的 1 只蚌达 100 多 水中,经 1 d~2 d,诱集大量蚌蛭后提起焚 条。 烧,连用数次,清除为止。 1.用聚维酮碘(有效碘 1%)1 mg/L ~2 mg/L 8 水霉病 鳃、斧足等因寄生虫的侵袭、机械损伤等使水 全池泼洒。 霉菌寄生,呈灰白色棉絮状“毛”。 2.育珠水域培肥,使透明度在 25 cm~30 cm, 保持较长时间。 为纤毛虫、斜管虫和车轮虫等, 常寄生在蚌的 9 原虫病 鳃上,呈白点状,鳃组织破坏引起感染、发炎、 糜烂。 用 3%~4%食盐溶液或 10 mg/L~40 mg/L高 锰酸钾溶液浸泡 5 min。 5 DB34/T 3281—2018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常用尾水处理设施 表B.1 序号 设施名称 1 生态沟渠 2 沉淀池 3 过滤坝 4 曝气池 常用尾水处理设施 技术要点 占养殖面积的 1~2%,由渠体、节制闸等组成,用于输送排出的养殖尾水,并初步净 化养殖尾水。 面积一般按养殖面积的 1~2%左右建设。 做好清淤,保持水深 3 m~4 m。 设置在沉淀池与曝气池之间,由空心砖为主体结构,内铺设不同粒径的砂砾、陶粒、 活性炭等填料,供厌氧微生物生长,进行生物脱氮和滤除水体中悬浮物。 面积一般按照养殖面积的 1%左右建设。 水深 2 m~3 m 为宜,增氧曝气气石以每平方米 1.5~2.0 个为宜。 占养殖面积的 2~3%,由水生植物和滤食性水产动物组成。 5 生物消纳池 池内植物面积占池塘水面面积的 30~60%,池塘边缘种植挺水植物,1.0~2.0 m 水 深内,种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放养鲢鳙鱼类 30~50 尾/667m2。 ___
DB34-T 3281-2018 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2:07:1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