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39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775—2018 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2018 - 07 - 16 发布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8 - 16 实施 发 布 DB13/T 2775—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敏、王谦、卢红、张正、申小燕。 I DB13/T 2775—2018 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毛木耳生产过程中的产地环境、生产场地、生产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熟料袋栽方式生产的毛木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标准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284 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和NY 5099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产地环境 生产区域环境应符合NY 5010的规定。 5 生产场地 生产场地布局合理,原料堆放与生产区隔离,其他要求符合NY/T 2375的规定。 6 生产技术 6.1 栽培季节 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制袋时间。毛木耳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 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2℃~28℃,在此温度下子实体大量发生,产量高、质量好。根据其生物 学特性,利用自然温度栽培毛木耳,河北省一般在1月至3月制袋,4月底至5月初开口催耳,8月下旬出 耳结束。 6.2 品种选择与菌种生产 1 DB13/T 2775—2018 6.2.1 品种选择 选用适应本地气候条件、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商品性状好且稳定的优良品种。 6.2.2 菌种生产 根据当地生产季节,按NY/T 528的要求生产母种和原种或栽培种。 6.3 培养料配方与配制 6.3.1 原料选择与配方 培养料以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为主料,以麸皮、玉米粉、石膏粉、石灰等为辅料,所选原 料需干燥、无虫、无霉变、无杂物。所有原料质量应符合NY 5099的规定。培养料配方参见附录A。 6.3.2 培养料的配制 按照配方备料,将各种原材料加水充分搅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60%~65%(手握有水滴渗出但不 滴下为宜),培养料配制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6.4 装袋灭菌 6.4.1 装袋 将培养料装入规格为折径17 cm、长33 cm、厚度0.005 cm或折径15 cm、长55 cm~60 cm、厚度0.005 cm的塑料袋,常压灭菌用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高压灭菌用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松紧适度、均匀一致, 料面压紧压平,当天装袋,当天灭菌。 6.4.2 灭菌 常压灭菌当温度达100℃后,保持恒温12 h以上,根据灭菌量、季节、海拔适当调整时间。高压灭 菌需先排尽锅内冷空气,当压力升到0.14 MPa~0.15 MPa后,保持恒压2 h~2.5 h。灭菌后将菌袋移 出自然冷却,待冷却至常温后接种。 6.5 接种 灭菌后的栽培袋冷却到30℃以下后即可接种,接种可在接种箱、接种室或接种帐内进行。接种室 (箱、帐)要求清洁、干燥、密闭性好,并进行消毒处理。用气雾消毒剂密闭熏蒸0.5 h~1 h,有条 件的可使用臭氧发生器密闭消毒0.5 h,然后接种。接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6.6 菌丝培养 6.6.1 培养室消毒 培养室要求清洁卫生、干燥、通风、避光。使用前,用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或使用臭氧发生器进 行密闭熏蒸,熏蒸消毒时间按不同剂型规定的时间进行。 6.6.2 培养条件 培养室内适宜温度控制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避光培养,培养后期注意 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周检查一次,随时清除污染袋。 6.7 出耳期管理 2 DB13/T 2775—2018 6.7.1 耳棚要求 应进行消毒处理,清洁、保温、保湿、通风、有散射光。 6.7.2 出耳方式 多采用层架、吊袋或人字摆放出耳。 6.7.3 划口催耳 菌丝满袋后,再培养3 d~7 d,少量菌袋有原基形成时即可划口催耳。划口方式有“V”形、“×” 形、“△”形、“一”字形、“+”形几种,可用专用打孔机(或叫刺孔器)刺孔。最常用的是“V” 形,划口前将菌袋在1%的石灰水或0.1%高锰酸钾中擦拭或进行表面消毒,在发满菌丝菌袋的袋口上方 离料面1 cm~2 cm处,用消毒后的刀片划割2个深1 cm~2 cm,长1.5 cm~2 cm的V字形口,不应割伤 料面菌丝体,品字形,均匀分布。划口数要根据栽培袋长短而定,长袋10~15个,短袋3~4个。 6.7.4 子实体生长条件 6.7.4.1 温度 出耳适宜温度15℃~25℃,不低于15℃不高于35℃。 6.7.4.2 湿度 向耳棚地面及空间喷雾状水,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宜85%~95%。出菇管理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子实体生长阶段喷水应掌握“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原则。 6.7.4.3 光照 在耳片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为1000 Lx~1250 Lx。光 照强弱对耳片的色泽有直接影响,光照较弱时,耳片黑度不够,但毛面白度好;若光照太强,耳片黑 度良好,但毛面呈红棕色。 6.7.4.4 空气 耳棚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二氧化碳浓度不应超过0.1%,若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 子实体长速减慢,耳片不易展开,易形成珊瑚形态。 6.7.5 采收 耳片长到颜色变淡,边缘内卷时,适时采收。采收前2 d~3 d停止喷水,采收时一手按住菌袋, 一手将子实体顺时针旋转采下。采下的鲜耳应尽快晾晒。 6.7.6 转潮管理 每潮耳采收后,应及时清理料面以及耳棚内卫生,停止喷水,宜保持干燥3 d~5 d,之后再进行 喷水管理,进行下一潮出耳准备,按6.7.4方法管理。 7 病虫害防治 7.1 病虫害防治原则 3 DB13/T 2775—2018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体的综合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时,应符合GB/T 8321的要求。 7.2 综合防治措施 7.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优良品种,把好菌种质量关,防止菌种带病虫,菌种病虫害检查应符合NY/T 1284的要 求;对培养基进行彻底灭菌;接种室、培养室及耳棚使用前清理干净;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7.2.2 物理防治 耳棚门、窗、通风口用60目~80目的防虫网罩护。采用日光暴晒、高温闷棚、杀虫灯诱杀、黄色 沾虫板诱杀、糖醋液诱杀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等病虫害防治措施。 7.2.3 化学防治 宜使用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使用化学农药应执行NY/T 393的规定。 4 DB13/T 2775—201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培养料配方 表 A.1 培养料配方 配方 1 杂木屑 80%、麸皮 18%、石膏 1%、石灰 1% 配方 2 棉籽壳 88%、麸皮 10%、石膏 1%、石灰 1% 配方 3 玉米芯(粉碎)79%、麸皮 20%、石膏 1% 配方 4 柿木屑 60%、玉米芯 20%、麸皮 18%、生石灰 1%、石膏 1% 配方 5 荆条屑 70%、棉籽壳 10%、麸皮 18%、石灰 1%、石膏 1% 配方 6 棉籽壳 58%、玉米芯 30%、麸皮 10%、石灰 1%、石膏 1% 配方 7 玉米芯 48%、杂木屑 40%、麸皮 10%、石灰 1%、石膏 1% 配方 8 杂木屑 48%、棉籽壳 30%、麸皮 20%、石膏 2% 配方 9 棉籽壳 30%、杂木屑 30%、玉米芯 28%、麸皮 10%、石膏 1%、石灰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DB13-T 2775-2018 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2:13:4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