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62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1513—2017 羽衣甘蓝育苗技术规程 2017 - 12 - 06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3 - 06 实施 发 布 DB41/T 1513—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阳市道路绿化管理站、安阳市易园管理处、河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宝生、徐振洋、刘庆军、王鹏飞、李彦民、吕慧娟、孙晓丽。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吴丹、贾鹏、霍森、李金铭、陈晓磊、张娴、杜海荣、刘向娜、王爱靖、张雷、 白琳、张晓茹、李庆、张警文、李晓蕊。 1 DB41/T 1513—2017 羽衣甘蓝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羽衣甘蓝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播种育苗、上盆及出圃。 本标准适用于羽衣甘蓝露地育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引用文件是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063 复混肥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2118—2012 蔬菜育苗基质 LY/T 1000—2013 容器育苗技术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羽衣甘蓝 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 f. tricolor Hort.):又名叶牡丹。原产欧洲,为 十字花科甘蓝属,二年生草本花卉。株高 30 cm,抽薹开花时达 150 cm 左右。莲座状叶丛,茎短缩, 密生叶片。叶片肥厚,倒卵形,被有蜡粉,深度波状皱褶,呈鸟羽状,美观。总状花序顶生,花期 4~ 5 月,虫媒花,果实为角果,扁圆形,种子圆球形,褐色,千粒重 4 g 左右。常用品种参见附录 A。 3.2 上盆 将培育的幼苗移植到容器内的过程。 4 播种育苗 4.1 穴盘育苗 4.1.1 播种时间 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 4.1.2 播种前准备 4.1.2.1 播种容器 2 DB41/T 1513—2017 宜采用 128 穴育苗盘,应符合 LY/T 1000—2013 的要求。育苗盘应干净,无病虫源。用 50%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对育苗盘消毒。 4.1.2.2 基质配制 宜用育苗专用基质,基质应符合 NY/T 2118—2012 的要求。自行配制培养基质宜采用泥炭土和珍 珠岩(或蛭石)按 4:1 比例配制。播种基质应保水、透气、质轻、排水良好、PH 6~7。装盘前用 50% 多菌灵 800 倍液对基质进行喷洒消毒。 4.1.2.3 基质装盘 预先湿润基质,湿度 50%~70%。基质均匀填满各穴孔。轻压基质,使基质表面低于穴盘边缘 2 mm~ 3 mm。 浇透水,待基质表面无积水时播种。 4.1.3 播种 将种子置于穴孔中央,使种子和基质紧密结合,覆盖一层 1.5 mm 左右的蛭石颗粒,用塑料薄膜或 无纺布覆盖,覆盖物不与基质接触。播种好的穴盘平放于育苗床上发芽,有防雨防晒措施。 4.1.4 播种后管理 4.1.4.1 种子萌发期 播种至主根形成。播种后两天胚根长出,此后应喷雾保持苗床湿润。温度以 24 ℃为宜。 4.1.4.2 出苗期 茎和子叶形成。一般胚根长出 3 d 以后,子叶展开,主根可达 2 cm,5 d 左右出齐苗,揭开塑料膜, 给予一定的光照。苗高 4 cm 时,应适当施水溶性氮磷钾复合肥 2000~2500 倍液。肥料应符合 GB/T 15063 的要求,肥料使用符合 NY/T 496 的要求。 4.1.4.3 真叶生长期 真叶形成和生长期。应加强通风、补充光照、控制水分,交替使用氮磷钾 20:10:20 及 14:0: 14 的水溶性复合肥 1000 倍液,促使幼苗生长健壮。 4.1.5 穴盘移植苗要求 株高 4 cm~5 cm,叶片伸展、翠绿、有光泽。有健康、发达的根系,根上有明显的根毛,根系布满 整个穴盘孔,且能将基质包裹住。幼苗植株大小均匀一致,无病虫害。 4.2 苗床育苗 4.2.1 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同4.1.1。 4.2.2 苗床准备 苗床宜用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按 667 ㎡施用 1000 kg 有机肥、40 kg 复合肥、1kg 50%多菌灵可 3 DB41/T 1513—2017 湿性粉剂,深翻耙平,清除草根、石块等,整成 1.2 m 宽畦,雨水少的地区采用平畦,雨水多的地 区采用高出地面 20 cm 的高畦。灌透水,水渗后立即播种。 4.2.3 播种 种子掺 2 倍细沙或细土充分混合,均匀撒播,播种量为 4 g/㎡~5 g/㎡。播后覆盖过筛细土,以 不见种子为宜。 4.2.4 播种后管理 播种后管理同 4.1.4。 4.2.5 苗床移植苗要求 株高 4 cm~5 cm, 5~6 片真叶,叶片伸展、翠绿、有光泽。有健康、发达的根系,根上有明显的 根毛。幼苗植株大小均匀一致,无病虫害。 5 上盆 5.1 上盆时间 8 月中下旬。 5.2 容器选择 宜采用符合 LY/T 1000—2013 要求的 16 ㎝×14 ㎝的营养钵。 5.3 基质 栽培基质(腐叶土、园土、牛粪按 4:5:1 配制)应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钙质丰富,pH 5.5~6.8。 5.4 上盆方法 营养钵中先装入栽培基质,基质距盆沿 1 cm~2 cm,起苗保持根系完整,将幼苗放于容器正中, 四周填满基质,栽植深度与原根茎部位相同,浇透水。 5.5 上盆管理 水分管理应见干见湿,不干不浇。一周后追施一次薄肥, 9 月中旬以后,每 10 d 施一次水溶性复 合肥 800 倍液,肥料应符合 GB/T 15063 的要求,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496 的要求。 5.6 主要病虫害防治 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 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防治应符合GB/T 8321 的要求。防治措施参见 附录B。 6 出圃 选择植株健壮,株型丰满,无病虫害的容器苗出圃。 4 DB41/T 1513—201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羽衣甘蓝常用品种 羽衣甘蓝常用品种参见表 A.1。 表 A.1 羽衣甘蓝常用品种 序号 品种名称 颜色 1 白鸽 白 2 红鸽 红 3 紫鸽 紫 4 白鸥 白 5 红鸥 红 特征和主要性状 株高 15 cm~25 cm,园叶类型,株型紧凑,矮生,花头圆润,整齐结 实,叶片稍有波浪状。 株高 15 cm~25 cm,皱叶类型,品种抗霜害和冻害,叶缘有漂亮的褶 皱,在相对温暖的环境条件下,皱叶类型比其他类型着色好。 6 粉鸥 粉 7 玫红名古屋 玫红 8 红色名古屋 红 株高 15 cm~25 cm,皱叶类型,色彩鲜艳,株型长势一致,叶缘有漂 亮的褶皱,不需要降低温度来使叶片着色。 9 白色名古屋 白 10 白珊瑚 白 11 红珊瑚 红 株高 20 cm~30 cm,裂叶类型,羽毛状叶,全裂,花头比其他系列大, 生长旺盛,茎秆粗壮。 5 DB41/T 1513—2017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羽衣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羽衣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参见表 B.1 。 表 B.1 羽衣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病虫害名称 蚜虫 卷叶蛾 菜青虫 危害部位及症状 危害叶片、嫩茎。症状:常群聚在叶片、嫩 茎危害吸食汁液。 危害叶片。症状:其幼虫卷叶危害,常将叶 片用丝卷起、躲藏在其中咬食。 在蚜虫刚发生时,可喷 40%乐果乳油 1000~ 1500 倍液,或 10%吡虫啉 4000~5000 倍液, 或扑虱蚜粉剂 30g~75 g/667 ㎡。 喷 50%杀螟松或 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 500~ 1000 倍液,或用胺萘可湿性粉剂 1000~2000 倍液喷施。 危害叶片。症状:幼虫群居取食叶肉, 3 龄 喷 25%灭幼脲 500~1000 倍液或 20%杀灭菊酯 后分散危害,在早晚时,于叶背、叶面处取 1500~2000 倍液,或用 2.5%溴氰菊酯乳油 食,使叶片边缘呈缺刻状。 1500~2000 倍液喷洒。 危害叶片。症状:植株叶片萎蔫,近地面叶 细菌性软腐病 防治措施 柄基部呈现水渍状褐色腐烂,随后茎基心部 腐烂,向上部发展蔓延,病株发出恶臭。 用链霉素 200~300 万单位或氯霉素 200~ 300 万单位喷雾,或用抗菌剂“401” 500~ 600 倍液喷雾,或敌克松 500~1000 倍液灌 根。 主要危害叶片。症状:幼苗子茎、子叶感染 霜霉病 后,先出现白色霜状霉,后枯死。成株叶片 播种前种子用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 病斑初期为褪绿斑,逐渐变为淡黄色至黄褐 量为种子重量的 0.3%。霜霉病发病初期可用 色、紫褐色或暗黑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000~1200 倍,或 58% 叶背或叶面出现白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喷雾。 病斑连成片,叶片干枯脱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DB41-T 1513-2017 羽衣甘蓝育苗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2:19:4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