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05 备案号:60781-2018 吉 DB22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1071—2018 代替 DB22/T 1071-2011 绿色黄芪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green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2018 - 07 - 30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8 - 30 实施 发 布 DB22/T 1071—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22/T 1071-2011《绿色黄芪生产技术规程》。与DB22/T 1071-2011相比,除编辑性修 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部分内容;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部分内容; ——删除了“种子硬实”“防冻水”“缓苗水”术语和定义;增加了“黄芪”术语与定义; ——修改了“产地环境”部分内容; ——在“种子”项下,删除了“种源”条款;增加了“质量”、“采收”、“贮藏”部分内容; ——在“种苗”项下,增加了“质量”、“起苗”、“贮藏”部分内容; ——修改了“选地整地”章标题及内容; ——在“种植”章节,修改了“种子处理”部分;删除了“时间”部分;将“育苗移栽”和“直播” 部分整合到“方式”中;修改了移栽方法;修改了直播方法及播种量; ——在“田间管理”章节,修改了“间苗定苗”、“中耕除草”、“灌溉及排涝”、“施肥”部分 内容; ——修改了“病虫鼠害防治”部分内容; ——修改了“采收加工”章标题及内容; ——将章“包装、运输和储藏”分为“包装”和“储藏、运输”2章,并修改了部分内容; ——增加了“生产记录与档案管理”一章; ——增加了附录。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尹春梅、唐姗、朴向民、邸鹏、闫艳、卢宝慧、王艳芳、王志清、崔殿奎。 本标准代替了DB22/T 1071-2011。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22/T 1071-2004; ——DB22/T 1071-2011。 I DB22/T 1071—2018 绿色黄芪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黄芪(Radis Astragali)生产的产地条件、种子种苗、选地与整地、种植、田间管 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包装、贮藏、运输、记录与档案等生产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黄芪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验规程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11 农作物种子定量包装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储藏运输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黄芪 Radis Astragali 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3.1.1 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黄芪的一个种,见附录A。 3.1.2 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黄芪的一个种,见附录B。 3.2 鞭杆芪 radix Astragali like whip staff 长度≥30cm且无分支的黄芪主根。 3.3 鸡爪芪 radix Astragali like chicken toe 长度≤10cm且分支数≥5cm的黄芪主根。 1 DB22/T 1071—2018 4 产地环境 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气候条件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光照充足,无遮蔽; b) 降水量蒙古黄芪年 400 mm~500 mm,膜荚黄芪 600 mm~800 mm 为宜; c) 气候温和,≥10 ℃积温为 2800 ℃以上,无霜期超过 120 d; d) 空气相对湿度蒙古黄芪 30%~45%,膜荚黄芪 45%~60%。 5 种子、种苗 5.1 种子 5.1.1 质量 千粒重≥30 g,净度≥92%,发芽率≥80%,含水量12%~16%。 5.1.2 采收 黄芪第3 年植株采种,移栽的可提前一年采种。9 月下旬荚果成熟时,选择生长势强、品种特征明 显的健壮植株采种,用风选法或水选法除去虫蛀粒、瘪粒和残粒,入库。 5.1.3 贮藏 应按NY/T 611进行包装,在干燥、通风、避光仓库中贮藏。 5.2 种苗 5.2.1 质量 要求条直,无分叉、破损、烂根、病害,芽孢完整,根长≥20 cm,根上部直径≥0.4 cm。 5.2.2 起苗 实生苗生长一个生长期后,根据种苗质量要求,随起随栽。 5.2.3 贮藏 不能按时移栽时,按等级假植。假植沟宽30 cm,深40 cm;种苗倾斜80°摆放,间隔1 cm,覆土2 cm~ 3 cm。过冬贮藏时用土盖严。 5.2.4 运输 运输过程中,防止种苗干燥、热伤、冻害及越冬芽损坏。跨生产区域调运,应按照GB 15569的规定 执行。 6 选地与整地 6.1 选地 6.1.1 以灰钙土、粟钙土等钙质类土壤为好。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壤土或冲 积土。 2 DB22/T 1071—2018 6.1.2 6.2 蒙古黄芪 pH 6.5~8.5,膜荚黄芪 pH 5.5~7.0。 整地 熟地宜秋整地, 在秋季土壤结冻前完成。荒地最好在春、夏季进行整地。春季翻地则必须保墒,耕 翻后立即播种或移栽。深翻土壤不低于50 cm,每公顷施入施腐熟农家肥30000 kg~40000 kg、磷酸二 铵 500 kg~700 kg,耙细、整平,使土壤与基肥充分混合,垄作时垄宽60 cm,畦作时畦宽100 cm~150 cm,畦间距50 cm~60 cm。 7 种植 7.1 种子处理 播种前1 天~2 天处理种子。生产上用40 ℃温水浸种12 h~24 h或将种子将种子按大小分成2 级~ 3 级进行碾磨,以划破种皮、种子不碎为度。 7.2 方式 7.2.1 育苗移栽 7.2.1.1 育苗 育苗时间可春、夏、秋季进行。春季5月中、下旬育苗,墒情好的地方宜春播,春季干旱的地方宜 伏播,可当年秋季起收;秋播于秋季土壤封冻前播种,翌年秋季起收。可条播或撒播。 2 ——条播:行距 10 cm~12 cm,播深为 2 cm~3 cm,覆土 1.5 cm~3 cm,播种量 4 kg/667 m ~6 2 kg/667 m 。 2 2 ——撒播:播深为 2 cm~3 cm,覆土 1.5 cm~3 cm,播种量 6 kg/667 m ~8 kg/667 m 。 7.2.1.2 移栽 7.2.1.2.1 在育苗圃培育1年后出圃移栽,秋栽 10 月中下旬秋季土壤结冻前完成;春栽 4 月上中旬土 壤化冻后、越冬芽萌动前完成。 7.2.1.2.2 按行距 40 cm~50 cm,深 25 cm~30 cm 开沟,将种苗根头朝上平栽或 30°斜栽,株距 15 cm,覆土 5 cm~6 cm。移栽时忌日晒,不要伤主根,否则主根受伤后易形成鸡爪芪。 7.2.2 直播 早春或晚秋,采用条播,干旱地块开沟需要踩底格子,沟深 2 cm~5 cm,行距20 cm~30 cm左右, 2 2 覆土1.5 cm~3 cm,镇压,播种量 1.5 kg/667 m ~2.5 kg/667 m 。多用于膜荚黄芪。 8 8.1 田间管理 间苗定苗 直播当年,在苗高6 cm~10 cm,五出复叶出现后进行疏苗,疏去过密的苗、弱苗即可。当苗高15 cm~ 20 cm时,条播按21 cm~33 cm株距进行定苗,穴播每穴留2 株~3 株。 8.2 中耕除草 苗出齐后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浅除为主。整个生育期可以除草2 次~3 次。 3 DB22/T 1071—2018 8.3 灌溉及排涝 8.3.1 灌溉 一年生黄芪苗期注意灌保苗水。夏季浇水应在早晚进行。越冬黄芪上冻前浇防冻水,春季出苗前遇 干旱应盖草保湿,返青后灌缓苗水。 8.3.2 排涝 雨季前做好排涝准备,畦作田块应挖好并清理排水沟;垄作田块应深耥以利排水。 8.4 施肥 8.4.1 原则 2 应符合NY/T 394要求,每年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1 次~2 次,每次按每667 m 沟施厩肥500 kg~1000 kg。定苗后可追施氮肥和磷肥,花后追施磷肥。 8.4.2 方法 8.4.2.1 基肥 结合整地进行,基肥施用方法见6.2。 8.4.2.2 追肥 秋末黄芪地上部枯萎后,每公顷施入30000 kg腐熟的农家肥覆盖作业面。 8.5 摘花序 生产田7 月末前打顶10 cm~15 cm。留种田摘除植株上部小花序。 8.6 越冬管理 植株枯萎后,留茬15 cm割除地上部分,清理残株,保持田间卫生。 9 病虫害防治 9.1 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合理使 用化学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和NY/T 1276要求,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 9.2 防治对象 9.2.1 病害 根腐病、白粉病、紫纹羽病、锈病。 9.2.2 虫害 食心虫、黄芪种子小蜂、蚜虫。 9.3 4 防治方法 DB22/T 1071—2018 9.3.1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与间作;深耕细作,清洁田园;科学栽培管理。 9.3.2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生物抑制另一种生物。 9.3.3 理化防治 利用简单工具或光、热、电、温度、湿度、放射线能、声波及化学药剂对病虫害的防治。 10 采收与初加工 10.1 采收 10.1.1 采收时间 黄芪生长2 年~3 年后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收。 10.1.2 采收方法 顺着根系生长的方向采挖,挖出后抖净泥土。 10.2 初加工 将洁净的黄芪根趁鲜切去除根头,按主根、侧根分别剪下,晒至半干,堆放1 d~2 d,使其回潮, 再摊开晾晒,反复晾晒,直至全干,将根理顺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外观为鞭杆芪,质量以条粗、 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要求做到干燥、无芦头、无须根、不霉
DB22-T 1071-2018 绿色黄芪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3:24:3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