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网
ICS 65.020.20 B 16 备案号:61280-2019 内 蒙 DB15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1563—2018 舞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ing of Lymantria dispar 2018-12-28 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03-28 实施 发布 DB15/T 1563—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鄂尔多斯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胜利、闫锋、靳嵘、王立宇、王斌、苏清义、贾莉、戚俊堂、蔺向波、寇兵、 杨建军、熊自成、王莹、李旭东、王光明、白双祥、韩丽、王布赫、莫日根高娃、胡丽润、高茹、相晓 红、王红雨、窦晓丽、张莉、康玉兰、郅勇兴。 I DB15/T 1563—2018 舞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舞毒蛾的防治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舞毒蛾发生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617 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GB/T 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 4839 农药中文通用名称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 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LY/T 2011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LY/T 2516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虫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每50cm标准枝寄主植物上舞毒蛾幼虫活体的数量(统计单位:头/50cm枝)。 4 虫情调查 4.1 发生范围调查 在舞毒蛾寄主分布区域内,设计踏查线路,在线路两边50m范围内调查舞毒蛾分布情况。路线调查 面积不小于应施监测面积的10%,以乡镇为单位确定舞毒蛾发生范围。各虫态发生期见附录B中表B.3。 4.2 发生面积、有虫株率调查 在舞毒蛾危害期,采用线路踏查的方法,调查寄主分布区的小班中舞毒蛾发生情况,通过公式(1) 计算发生虫害的小班面积占实际调查小班面积的比例,确定舞毒蛾的发生面积,同时调查有虫株率,填 写附录A中表A.1。 S  S0  S1 ·················(1) S2 1 DB15/T 1563—2018 式中: S——发生面积; S0——所有小班面积之和(寄主面积); S1——实际调查小班中发生虫害的小班面积之和; S2——实际调查小班面积之和。 4.3 虫口密度调查 按LY/T 2011设置标准地;按LY/T2516设置标准株。 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法或平行线法随机抽 取不少于30株(丛)样株(丛),以50cm枝上的幼虫数量(头)为计算单位,对样株(丛)东、南、西、 北四个方向的上、中、下每层随机选取1枝50cm标准枝,调查其上幼虫数量,利用公式(2)计算虫口密 度,具体如下;填写附录A中表A.2,统计分析表A.2数据,将结果填写于附录A中表A.3。 y 1 z n  x jk (z  1,2,3,4;n  1,2,3) ···············(2) 12 j 1 k 1 式中: y——虫口密度(头/50cm枝); z——林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n——林木上、中、下层三层; j——林木东、南、西、北每个方向选择的50cm标准枝幼虫数量; k——林木上、中、下三层选择的50cm标准枝幼虫数量。 4.4 发生(受害)程度等级标准 舞毒蛾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均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发生(危害)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 等级,见表1。 表1 舞毒蛾发生(受害)程度等级划分标准 发生程度 虫口密度(y) 头/50cm 枝 轻度发生 1<y≤4 中度发生 4<y≤8 重度发生 y>8 备注 幼虫调查 4.5 发生危害程度确定 依据调查结果,按照表1进行危害等级划分,分析汇总附录A中表A.1、表A.3数据,将结果填写表A.4。 5 防治措施 5.1 物理防治 5.1.1 灯光诱杀 在成虫期,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参照LY/T 1915,每公顷3套~5套,每天检查诱虫量,填写附录A 中表A.5。 2 DB15/T 1563—2018 5.1.2 性引诱剂诱杀 性引诱剂(配诱捕器)诱杀成虫时,可采用桶型诱捕器、船型诱捕器或粘胶板诱捕器,在成虫羽化 前7d~10d开始悬挂,悬挂高度1.5m~2.5m,诱捕器间距一般在200m左右,20天更换1次诱芯。 5.1.3 人工摘除卵块,集中销毁。 5.2 生物防治 5.2.1 喷施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11 在舞毒蛾幼虫3龄~5龄时,喷施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浓度1.25×10 PIB/ml,用量为10L/ha, 喷施前摇匀。 5.2.2 喷施苏云金杆菌(B.t) 在舞毒蛾幼虫3龄前喷施B.t(30亿 IU),用量6 L/ha ~10L/ha。 5.3 药物防治 在舞毒蛾幼虫2龄~3龄时,使用植物源、仿生制剂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6 防效检查 用幼虫虫口减退率来表示防治效果,具体方法是在标准地内,选定30株标准株,每标准株选3个标 准枝,统计防治前和防治后舞毒蛾的幼虫数量。化学药剂施药后3天进行调查;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苏云金杆菌(B.t)施药后第15天开始调查。计算公式(3)如下。将结果填写在附录A中表A.6,汇总后 将结果填入附录A中表A.7。 I M  M1  100 % ····················(3) M 式中: I——防治区虫口减退率; M——防治前的虫口数量; M1——喷药后的虫口数量。 7 防效评价 防治后发生程度为轻度以下为有效防治。 3 DB15/T 1563—2018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舞毒蛾虫情监测、防治效果调查表 表A.1 舞毒蛾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 圃) 小班号 坐标 盟(市) 村;踏查线路号 树种名称 林龄 小班面积 a hm 旗(县、区) 乡(镇、场、 2 寄主面积(hm ) 调查株(丛)数 有虫株(丛)数 有虫株(丛)率 株(丛) 株(丛) (%) 2 备注 合计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表A.2 舞毒蛾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表 调查地点: 盟(市) 旗(县、区) 2 小班号: 小班面积(hm ): 标准地号: 坐标 _ _ _ 林分:天然林 人工林 纯林 乡(镇、场、圃) 村 2 标准地面积(hm ) 混交林 苗圃 树种 虫数 头/50cm 枝 样株(丛)号 50cm 枝所在部位 东 南 西 平均虫口密度 头/50cm 枝 北 备注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平均值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表A.3 小班虫口密度统计表/防治前虫口密度调查表 调查地点: 村(嘎查): 小班号 盟(市) 旗(县、区) 寄主面积(hm ) 乡(镇、场、圃) 2 标准地 小班面积 hm 标准地号 2 虫口密度 头/50cm 枝 平均虫口密度 头/50cm 枝 备注 平均值 调查人: 4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DB15/T 1563—2018 表A.4 舞毒蛾发生区统计表 调查地点: 村(嘎查)名称 盟(市) 旗(县、区) 乡(镇、场、圃) 发生面积 虫口密度 hm 头/50cm 枝 轻度 2 中度 重度 合计 注:调查面积为所有调查小班面积之和 调查统计单位: 调查统计人: 表A.5 舞毒蛾性诱剂诱杀记录表 调查地点: 查)小班号 日期(月/日) 盟(市) 旗(县、区) 乡(镇、场、圃) 2 小班面积(hm ) 坐标 ___ 树种___ 诱集面积 诱捕器编号 hm 雄虫数量 2 村(嘎 林龄 __ 备注 头 调查人: 表A.6 舞毒蛾防效调查表 调查地点: 标准地号: 标准枝号 盟(市) 旗(县、区) 2 标准地面积(hm ) 防治时间 乡(镇、场、圃) 防治措施 防治前虫口数 防治后虫口数 头 头 村 备注 调查人: 表A.7 舞毒蛾防效调查统计表 调查地点: 小班号: 盟(市) 旗(县、区) 2 小班面积(hm ) 防治情况 标准地号 防治时间 防治措施 面积 hm 2 乡(镇、场、圃) 2 寄主面积(hm ) 防治前虫口数 头 防治后虫口数 头 村 备注 统计单位: 5 DB15/T 1563—2018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舞毒蛾形态特征、发生规程及各虫态发育历期 B.1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雄成虫体长16mm~21mm,翅展37mm~54mm,前翅黄褐色,有4条~5条波状横 带,外缘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雌成虫体长22mm~30mm,翅展58mm~80mm,前翅黄白色, 每两条脉纹间有一个黑褐色斑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卵:圆形稍扁,直径1.3mm,初产为杏黄色,后转为褐色。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一起成卵块,其上 覆盖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mm~70mm,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前胸至腹部第二节的毛瘤为蓝色, 腹部第3节~9节的7对毛瘤为红色。 蛹:体长19mm~34mm,雌蛹大,雄蛹小,体色红褐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丛。 B.2 发生规律 该虫1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孵化。幼虫受震动后吐丝下 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均夜间群集上树蜕皮,幼虫期约60d,5月~ 6月为害最重,6月中下旬陆续老熟, 爬到隐蔽处结茧化蛹,蛹期10d~15d,成虫7月大量羽化。成虫有趋光性,雄虫活泼,白天飞舞于 树冠间。雌虫很少飞舞,能释放性外腺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交尾后产卵,多产在土、石块缝隙或树枝、 干阴面。每雌蛾产卵1块~2块,每块数百粒(300粒~600粒卵,最多达1000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 色鳞片。翌年5月间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长大后分散为害。 B.3 各虫态发生期 表B.1 舞毒蛾各虫态发生期 幼虫 地区 蛹 成虫 卵 始见 高峰 终止 始见 高峰 终止 始见 高峰 终止 始见 高峰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鄂尔多 5月 5 月中

pdf文档 DB15-T 1563-2018 舞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1563-2018 舞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1563-2018 舞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1563-2018 舞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3:30:5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